红色地名故事——燕庄村记忆
来源:本站  发表时间:2021-06-25 17:18:39

喧闹的金水路打破了村庄的恬静,繁华的城市改变了乡村的容颜,雨后春笋般的高楼遮盖了泥土,周围的一切都变了,但是在这里,依然保留着燕庄村的记忆——

一九六〇年五月十一日那个晴朗的下午,阵阵微风送来淡淡麦香。毛泽东主席跨过水渠,走进这片麦田,眺望无边的麦浪,看着长势喜人的麦子,他兴致高涨,向身旁的燕庄大队书记吴玉山详细询问农业生产的有关情况。吴玉山激动地一一作答,他还主动地向毛主席汇报了小麦管理情况,诸如麦田施了多少肥,浇了多少次水,怎么防治病虫害等。毛主席听着,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,听完吴玉山的汇报,他弯腰拈起一颗麦穗,一边感觉着麦穗的分量、一边问吴玉山:“一亩地能打多少斤?”因为事先有领导定了回答的框框,所以吴玉山只能违心地回答道:“能打六百来斤。”毛主席听后摇了摇头。他仔细查看了麦陇、陇距、麦穗数,又掂了掂麦穗的重量,默默地计算了一下,伸出三个指头说: “三百斤吧! ”吴玉山听了,是既惭愧又敬佩。毛主席实事求是的作风,促使他暗下决心,一定按实际情况回答。这时毛主席又问:“麦子收了种什么啊? ”吴玉山回答道:“种玉蜀黍。”毛主席不解地问:“玉蜀黍是什么?”吴玉山赶忙解释说:“玉蜀黍就是包谷。”因不懂河南方言,毛主席又问道:“什么是包谷?”见毛主席如此认真地询问,而自己又难以表达明白,吴玉山也有些着急,不过他很快就急中生智,用双手比划着向毛主席解释说:“包谷也叫玉米,有这么长的一个棒子。”毛主席终于明白吴玉山说的原来是玉米,微笑着点了点头。

毛主席又指着旁边的一块地问:“那边地里准备种什么? ”吴玉山回答:“种水稻。”毛主席惊讶地问:“这里还能种水稻? 一亩地能打多少斤? ”吴玉山说:“五六百斤! ”毛主席不禁感慨地说:“还是一麦一稻好。”

随后,毛主席转身走向北边的一块麦田。见路西边还有一块地,毛主席就问吴玉山:“这块地种不种稻子? ”吴玉山迟疑了一下,如实地告诉毛主席: “水利条件达不到。” 听完吴玉山的回答,毛主席没有继续提问,跟其他几位陪同人员交代了几句,转身向麦田外走去。

从记者们身边走过时,毛主席停了一下,举起右手,用拇指和食指扣成一个圆形,比作照相机的镜头,往右眼上一放,幽默地说:“你们是一只眼看人,目标集中啊。但是别把目标只对准我,要把镜头对准群众。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!”

走到轿车旁,毛主席微笑着向社员们挥手,很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。上车后,毛主席隔着车窗再次向他们挥手告别。社员们也依依不舍地使劲挥着手,直到车子走远了,人们依然久久地望着远方。

从这一天起,燕庄村声名鹊起,成为郑州市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村庄。毛主席视察过的这块麦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,很多外村人、外地人都慕名前来参观。

燕庄大队也在上级水利部门的支持下,大力开展水利建设,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全部耕地“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水利配套建设,全面实行了“一麦一稻”的种植模式,不仅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,还为之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,使得燕庄村在周边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中始终领先。

一九七〇年春,燕庄村在毛主席视察的麦田旁修建了纪念亭,五月十一日,党政领导及各界群众十万余人集会庆祝。

二〇〇二年春,原亭木柱已严重腐朽,在村民及社会各界捐款资助下,五月十一日,新亭建成,燕庄村在此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。

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一日,为纪念毛主席视察燕庄五十周年,燕庄村依据毛主席视察燕庄时的身形,用纯铜铸造了一座毛主席像,立在纪念亭东,树青石碑于纪念亭西,以表达怀念、感恩之情。

二〇二〇年五月十一日,为纪念毛主席视察燕庄六十周年,燕庄村根据记者魏德忠当年拍摄的照片,借名匠之手倾心打造大型情景浮雕《燕庄村记忆》,生动再现当年毛主席视察燕庄的情景,令人身临其境。    

六十年过去了,燕庄村所辖燕庄、沈庄、黑朱庄、聂庄、司家庄相继拆迁重建,燕庄村的记忆却代代相传,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地见证了燕庄村的发展与蝶变,也为燕庄村不断前行提供了力量源泉!

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