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市黄河流域地名文化故事之一 河图洛书与伏羲画卦
来源:本站  发表时间:2020-09-21 15:09:07

洛河是中国历史上一条著名的河,也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。在巩义境内流程33公里,史称“巩洛”,亦名清洛,在洛口注黄河,黄处又叫“河洛汇流”。历代学者又把河洛汇流处称为“洛汭”。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释“洛汭”曰:洛汭,又名什谷,指洛水黄河处,在今巩义市东北。

“河洛汇流”是中原著名的自然景观,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游览、题咏甚多。这倒并不全是因为两水交汇、波逐浪涌形成的水天浩渺的大河风貌令人兴叹,更重要的是有其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。以“洛汭”为核心的河洛地区,向来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。《竹书纪年》《尚书》等典籍中记载的“河出图,洛出书”以及伏羲画八卦等人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。在今天的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东的高崖上,伏羲画卦台遗址屹立于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外夹角,黄河南岸高出河流约80米的台地上。伏羲台东西长150米,南北宽100米,呈椭圆形,台东有一个约15平方米的盆地,称“羲皇池”。站在高台之上,可“西看黄河五十里,东看黄河四十八”。洛水从西南而来,与黄河交汇,清浊分明,高台地势平坦,视野开阔。

伏羲,又名太昊,被称为人类始祖。这并不是说伏羲之前没有人类。而是说到了伏羲时代,远古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才被记录下来并流传于后世。这些文明成果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他根据“河图”“洛书”画出的“太极八卦”。

那么,伏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“河图、洛书”,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画出了“太极八卦”?“河图洛书”是什么样子“太极八卦”又是什么样子呢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内容这些问题,直到今天,许多专家学者还都在研究中。

伏羲生活的时代,应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。《通鉴外》载“太昊之母居华胥之渚,生帝于成纪....有圣德,象日月之明,故曰‘太昊’,作都于陈....帝崩,葬于陈。”

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部族的首领,生活在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渔猎时代。华胥氏年轻时就很能干,她带领自己的部族从华胥今陕西蓝田一带出发,到处游猎。他们曾沿渭河、黄河而下,经过河洛,然后又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之地今濮阳一带。有一天,她忽然发现了一个男人的大脚印,心有所动,便“履之而行”,走进浓密的草林中而有了身孕。后来,他们又沿黄河而上,游猎到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,在那里生下了伏羲。史书说伏羲从小就有圣者之德,并且聪明异常,长大后就当了部落的首领,史称“继天而王”,这就是人类父系社会的开始。

伏羲继天而王”之后,就到处巡视,为民兴利除弊。他沿黄河东下,来到了洛汭,当时洛汭地区的先民已经进农耕初级阶段和结绳纪事时代。居住在这里的燧人氏及其四佐——明由、必育、成博、郧丘,已经教化先民钻木取火,并把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。伏羲氏虚心学习这里的先进经验和天象识,总结各部落先民们在生产、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知识,并加以综合思考,形成了肇始华夏文明的“图书”之学。

据《竹书纪年》载“太昊包羲氏元年,龙马负图出河。”《礼纬·含文嘉“伏羲德合上下,天应以鸟兽文章,地应以河图洛书,伏羲则而象之,乃作八卦。”《易经·系辞下》则说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《易经·系辞上》曰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

这个被历史典籍反复提到的,伏羲氏则之以成“八卦”的“河图、洛书”究竟是什么样子?查遍先秦典籍,对此都语焉不详,而流传于巩义市洛汭地区的民间传说,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最初的“河图、洛书”的神秘

《伏羲台的传说》有几种版本,暂录其一种

传说远古时候,黄河、洛河中妖孽很多,经常兴风作浪,弄得河水泛滥,民不聊生。

当时伏羲是天下的首领,就在这一带黄河、洛河中斩妖除怪,慢慢地,水怪被降服了,黄河、洛河平静了,百姓捕鱼打猎,安居乐业。

为了防止水中的妖孽再次祸害百姓,伏羲每天都站在河边这个高台上眺望黄河,因这段河流水面开阔,洛河又在这里和黄河交汇,站在这个高台上,可西看黄河五十里,东看黄河四十八,河中妖草稍有动静,立即就会被发现。

从春到夏,从夏到秋,伏羲察黄河、观天象,再也没有发现妖怪出现。

一天,人祖伏羲又在这个高台上监视黄河,突然发现河洛上空出现了一层吉祥之气,荣光闪耀。伏羲唯恐是妖孽出现,不眨眼地着水面,只见荣光耀之后,从黄河浮出一匹龙马来,从洛河中爬出一只巨大的神电,到这个土台下便不动了。伏羲知道龙马和神龟都是吉祥长寿之物绝不是什么妖怪,于是就仔细观察龙马身上的旋纹和神龟甲背上的纹理

他觉得这吉祥物身上带的纹理肯定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昭示,于是就把这种纹理记录了下来。后来,他反复研究、思索,就根据龙马身上的旋毛纹画出了太极图,又根据龟甲纹研制出了代表乾、巽、坎、艮、坤、震、离、兑八个方位的八卦图。因为伏羲最初画八卦是在这个临河的高崖上进行的,所以,这个土台就叫“伏羲画卦台”了。

当然,这是民间对“河图、洛书”来历的一种最朴素的解释,虽然很通俗,很明白,却不足为凭。历史学家对河图洛书的内容是怎样认识的呢?

根据有关资料记载,一些专家也认为最初的“河图、洛书”仅仅是原始人类根据动物身上的对称纹理记录下来的某种符号;有的专家则从理性分析的角度认为:河图、洛书是古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寻求自身生存的劳动中,对实践经验作出的总结;有的认为是原始人类的气象图、方位图;有的说是一种数字公式或方程式;还有的认为是祭奠的奠礼。远古先民把他们的文明成果以图形符号的形式,刻在“龙马”或“神龟”等这些动物身上被保存下来,直到被伏羲发现,这些文明成果才又得以继承等。

总之,河图、洛书的诞生,是中华先民的一种文化起源论。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从人类画图描绘自然事物开始的。当然,在描绘自然事物的同时,也掺进了人类对自然事物的理解,经过综合的思维加工。所以,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。

“河图、洛书”究竟是用什么样的符号,排列成什么样的图式呢?先秦典籍中只说河图、洛书是圣人应世及帝王受命的瑞征,并没有说明具体内容是什么。春秋时,巩县有个名人,叫程本,字子华,很有学问,被孔子称为“天下贤士”,曾长期隐居在巩县石臼泉著书立说。他研究“洛书”时说:“二与四抱九而上跻也,六与八蹈一而下沉也,载九而履一,据三而持七,五居中宫数之所由生,一纵一横数之所由成。”程本提出了洛书是一个数的图式,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见解,可惜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。到了汉代,出现了一大批研究“河洛之学”的专家,孔安国在《尚书传》中提到“河图”“洛书”的内容时说:“河图者,伏羲氏王天下,龙马出河,遂则其文以画八卦。洛书者,禹治洪水,神龟负文而于背,有数至九,禹遂因而第之,以成九畴。”这才隐隐透露出“河图、洛书”乃数字构成的两个图式,直至魏朝,关子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“河图、 洛书”的图数。他指出“河图之文,七前六后,八左九右。洛书之文,九前一后,三左七右,四前左,二前右,八后左,六后右”。到宋朝太平兴国年间,方士陈抟才将“河图、洛书”披露于世,即我们知道的这两个图式:


当年伏羲根据“河图、洛书”演画出的八卦又是什么样的呢?一般认为: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“太极八卦图”

古代先民从整体观点出发,把天地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,以对立统一的思想,来说明宇宙间万物运动的规律。在尚无文字的时代,只能用画图来表示,太极图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。

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奥哲理的太极图,向来为中外学者所推崇。关于它的起源,史书多记载是伏羲根据河图则而画之。但在20世纪90年代在巩义市召开的国际性的洛文化研讨会上,巩义市的研究者撰文认为:洛水和黄河两水暴涨,在洛汭相撞击形成清浊分明的巨大漩涡,原始人受这一现象启迪,从而激发了太极图构想。这一观点,很受与会专家的赞许和欣赏。

洛水,因水清澈,又称清河。黄河因从黄土高原奔腾而来,携带大量泥沙。古人在观察河洛汇流时,看到“洛水流注黄河,清浊异流,皦焉殊别”。这是说河洛汇流时,黄河的浊流和洛河的清流是区别得很明显的。如果在夏秋之交水势暴涨时,两水相击回漩,波浪滔天的气势是相当壮观的。伏羲这时披发跣足站在岸边的高台之上,看到的是“汤汤洪水分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”。这时滚滚的波涛无边无际地包围了山头,浸漫了大岭,简直要和高天相接,而黄河、洛水清浊回旋,黑白分明,形成的巨大漩涡,不正是涵盖万事万物的太极图的原形吗?

不管是伏羲根据河图则而画之也好,还是受河洛汇流漩涡启迪也好。总之,神奇的太极图源出洛汭是被大家公认的。

中国古代的圣哲们究竟赋予太极图什么样的内涵呢?

《易经·系辞上》说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”先哲们赋予太极的含义,是指阴阳未分,天地混沌的时期,由太极阴阳分离成天地,称作两仪,由两仪产生了四时,即春夏秋冬或金木水火,称为四象。再由四象产生象征天、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雷、山、泽的八卦,遂涵盖天地万物。两仪四象八卦,其哲理均源于太极。换言之,太极八卦,概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。而伏羲画太极,演八卦,就是在洛汭这个临河的高台地上完成的。难怪许多研究河洛文化的专家,一登上这个高台,看到河洛交汇,水天浩渺的景象,便认定当年伏羲画太极演八卦,确实非此台莫属。

以后,由太极、八卦,以及由八卦错综重合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,对华夏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《帝王世纪》载:“伏羲氏始作八卦,炎黄二帝继承八卦创二易。”炎帝即神农氏,他在伏羲之后,作为部落联盟首领,精研八卦和六十四卦,创《神农八卦》及《连山》。炎帝顺天时因地宜,教人农耕,并以易卦判阴阳配五行,品尝百草,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。炎帝之后,发于河洛地区的轩辕黄帝继承帝位,并深研易道,创《轩辕八卦》,改《连山》为《归藏》,以易理合干支定甲子以明历法,立五官各司其职,以丝麻为衣裳,染五彩以表贵贱,造宫室以避风雨等。

夏代以炎帝之“易”为基础作《连山易》。商代以黄帝之“易”为基础作《归藏易》。周文王兼容二易,推演六十四卦作《周易》,完成了《易》最后一次的修订。后来的研究者把周文王推演的八卦方位乾、坎、艮、震、異、离、坤、兑称为后天八卦。

从河图、洛书到太极八卦,到六十四卦,再到周易的形成,是经过炎黄先祖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完成的,它是我国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。它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生活中包括农业、畜牧、交通运输、天文地理、文化科技、医药以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,形成了一整套哲学理论体系。也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研究、探讨、实践、借鉴的空间。后代的学者,特别是宋代以后的学者继承了前人的基本观点,对河图、洛书意理的研究更趋深入,并有新的发展,形成了象数、义理等新的哲学理论体系。中国传统文化、传统哲学、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观无不受到河图、洛书的深刻影响。因此,以“河图、洛书”、“太极八卦”为核心的河洛文化,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。

为了纪念伏羲氏画太极、演八卦的功绩,隋文帝开皇二年,曾在伏羲台遗址上敕建规模宏大的“羲皇祠”,群众俗称“人祖庙”,代代奉祀。明清时曾做过“河洛书院”。可惜在民国年间毁于兵燹。伏羲台下的洛口村临河的村口原有一古寨门,寨门两边有明嘉靖二年所镌刻的一副对联曰:

休气荣光兆北阙,赤文绿字焕东周。

横额:“古洛汭”

对联的内容,就是描述当年伏羲在台上发现河图、洛书出现时的情景的。




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