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切实保障临时遇困人员安全温暖过冬,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提前谋划、周密部署,从物资储备、服务提升、安全防护、社会联动四大维度,全面推进“寒冬送温暖”专项救助行动各项准备工作,确保临时遇困人员在寒冬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。
一、筑牢物资“保障线”,暖心物资备足备齐
坚持以临时遇困人员基本生活需求为导向,提前采购、动态清点、按需补充各类救助物资,构建“物资充足、品类齐全、质量可靠、调配高效”的救助保障体系。聚焦御寒保暖核心需求,重点储备棉被400床、大衣300件、棉衣棉裤250件、保暖衣300套、棉帽100顶、棉鞋100双等御寒物资,并备有足量的方便面、饮用水等应急食品,以及含牙膏、牙刷、毛巾等用品的爱心洗漱包50套,全方位保障受助人员基本生活与御寒需求,让暖心保障直达一线、精准落地。

二、升级服务“暖心线”,提质增效彰显温度
以“精细化服务”为核心,全方位优化救助流程,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。
一是强化应急值守。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,安排值班人员、专职司机及救助车辆随时待命,确保接到求助电话或巡查发现需求后,能第一时间响应、快速抵达现场。
二是优化接待环境。求助接待科提前备好24小时热水、保暖坐垫,打造温暖舒适的接待空间,让受助人员进门即感受到暖意。
三是分类分细管理。对突发疾病人员,要及时送医诊治;对家暴受害、务工不着、离家走失、因灾遇困等人员,实施分类救助,与专业机构联合为其提供心理辅导、法律援助、就业咨询、救助寻亲、送返回乡等服务,帮助他们尽快脱离困境;对查询不到身份信息的长期滞留人员,按规定妥善安置。
四是科技赋能提质效。接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技术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实时定位等功能,精准排查临时遇困人员集中区域,实现“精准发现、快速救助”,为救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。
五是加强源头预防。对返乡人员开展定期回访,协助落实社会救助、社会福利等政策,帮助他们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。

三、守牢安全“生命线”,拧紧安全责任阀
一是开展全方位、立体式安全隐患排查行动。重点围绕水、电、气、暖四大关键领域,对站内受助人员宿舍、食堂、活动室、仓库等区域的管道、开关、线路、取暖设备进行逐一检查,及时更换老化部件、维修故障设备;同时,核查应急通道是否畅通、消防器材是否完好有效,建立隐患治理台账并明确整改时限与整改责任人,确保“即查即改、不留隐患”。
二是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疏散与应急处突实战演练,重点培训消防器材使用方法、熟悉火灾逃生“生命通道”、受助人员转移流程等内容。通过“实战化”演练,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,确保突发情况发生时,能快速、有序开展救援工作,切实守护受助人员生命财产安全。

四、搭建联动“合力线”,精准救助有保障
一是发挥全市救助管理总调度室统筹调度作用。统筹区域内资源,优化服务供给。结合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,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模式。
二是加强与公安、城管、人社、卫健等部门的协同配合,联合开展街面巡查,加强转介引导。对有求助需求的未成年人、残疾人、行动不便等特殊人员,劝导护送至相应机构;对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,及时报请公安机关查询其身份信息;对危重病人及时送医疗机构就医;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,提供必要的食品、衣物等物资,告知并留下求助联系方式,做好后续跟踪,妥善保存救助期间影像资料。
三是积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,凝聚多方合力,构建“救助站主导、社会广泛参与”的救助格局。对接市内福利彩票站、出租车公司、公交车站、社区驿站等,开展救助政策宣传,鼓励其成为“救助信息员”,及时发现、上报流浪乞讨人员线索,共同织密寒冬救助网络。
四是畅通救助渠道。通过报纸、网络、户外广告等多平台,向全市公布救助电话、救助地址及线上求助渠道,确保困难群众“找得到、能求助”。
“寒冬救助事关重大,我们始终无比重视。”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李杰仁表示,“凛冬将至,临时遇困群体的冷暖安危需要我们格外关心、格外关注。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坚守“应救尽救、一个不漏”原则,以更务实的举措、更暖心的服务全力筑牢寒冬救助防线,切实守护好每一位临时遇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,确保他们能安全过冬、温暖过冬。”